河南省军区原司令员朱超逝世 河南省军区原司令员王英州

10月24日,郑州的秋阳裹着一层薄凉,河南省军区原司令员朱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,在这座他职业了多年的城市走完了90年的人生旅程。消息传来时,不少曾和他共事过的老战友红了眼眶——这位从江苏徐州农家走出来的老军人,把一辈子都“钉”在了军旅岗位上。
朱超的军旅起点,是1950年的那个春季。15岁的他背着母亲连夜缝的粗布包,跟着征兵队伍走出徐州农村。“那时候只想着,当兵能保家,能让家里人过上安稳日子。”后来他跟身边人回忆起入伍那天,总说自己当时连的枪带都系不利索,但眼神里的劲儿比谁都足。从最基础的文书做起,他跟着部队练队列、学战略,慢慢成长为参谋、科长,再到师长——每一步都踩着“踏实”两个字。
1985年,朱超出任54集团军军长。这支以“能打硬仗”著称的部队,在他的带领下完成了多次跨区演习和战备任务。“他从不在办公室里听汇报,总喜爱往训练场跑。”一位当年的参谋记得,夏季练战略时,朱超跟着战士们趴在晒得发烫的地上,额头上的汗滴在沙土里,砸出小坑。1990年调任河南省军区司令员后,他把精力放在了民兵准备役建设上,走遍了河南18个地市的基层武装部,甚至把自己的手机号贴在了军区门口的公示栏上:“老百姓找我,不用绕弯子。”
1988年解放军恢复军衔制时,朱超被授予少将军衔。授衔仪式当天,他特意穿了洗得发白的旧军装,对着镜子反复整理领花:“这个军衔,是给那些跟着我一起拼过的兄弟们的。”他的抽屉里,到现在还留着一本皱巴巴的笔记本,上面记着1950年入伍时班长教他的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”,还有基层官兵的家庭困难——每一笔都写得工工整整。
从15岁到90岁,朱超的人生轨迹始终围着“军装”转。他没说过啥子豪言壮语,却用75年的坚守,把“军人”两个字刻进了骨子里:练兵时跟战士一起摸爬滚打,下基层时跟群众拉家常,甚至退休后还常去干休所给年轻战士讲过去的故事。“当兵不是一阵子,是一辈子的事。”这是他留给晚辈最常说的话。
朱超同志走了,但他留下的物品从未走远:54集团军的训练场上,还能听到“给朱军长进修”的口号;河南各地的民兵基地里,还保留着他当年制定的训练大纲;就连他当年贴在军区门口的手机号,到现在还有老群众偶尔拨打——不是找他办事,只是想跟这位“老司令”说句“我家孩子考上军校了”。
秋风吹过郑州的街道,吹过军区大院里的老槐树。一位老战士摸着树干上的刀刻痕迹,轻声说:“老朱没走,他只是换了个地方,继续看着大家练兵。”而那些刻在岁月里的“踏实”和“坚守”,早已变成了军旅传承里的“种子”,在一代又一代军人的心里发了芽。
— end —
好文稿,值得被更多人看到
